东盟商机

首页- 东盟商机
10月302018

中国白银之佛缘

 九华山,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自古以来被视为圣地,常有善男信女前来求神拜佛、烧香化纸,祈祷地藏王菩萨保佑,而经由九华山开光过的佛像、神像,则更是受到大家的追捧。

 佛教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

    佛教的教义劝人向善,素来有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之说,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受到本土道教的影响,在初始教义的基础上,佛教融入了道教元素,人们逐渐相信求神拜佛可以驱灾辟邪,保佑一家平安,符合中国人集体诉求的佛教思想逐渐渗透进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之中。

中国文化在接受佛教理论渗透的同时还接受了各种礼佛的仪式,这些崇奉佛教礼节或成为民间固定的节日,或渐渐融入传统风俗之中。 比方说过腊八节,喝腊八粥,元宵节要掌灯笼;节日期间,人们在集镇、寺庙等地方组织一些传统集会及仪式以示庆祝;除此之外,还有宗教的偶像崇拜。信徒们认为:“佛陀的肉身虽然去世了,但他的法身却依然与世长存,而且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只要在修行时设置佛陀的形象,一心观想,忆念佛的伟大庄严,那么佛的法身就会永远与你同在。”佛像由此便成为信众们致敬、供养、寻求庇佑的对象。对于古人来说,进庙烧香乃是寻常事,家中事宜无论大小,总是要到诸佛菩萨面前祈祷一番;到了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官员祈求官运亨通;商人祈求财源滚滚;民众祈求家中顺遂平安;尤其是6月高考季,家长带孩子前往寺庙烧香拜佛求考得好学校已经成为了国内的一种特殊景观。

在广大民众的心中,诸佛菩萨是能够救苦救难的“神仙”,无所不能。在他们遇到烦恼和问题的时候,常常会渴求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寻找一个情感寄托。而诸佛菩萨此时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使他们能够暂时缓解一些精神压力和烦恼情绪。当一个人能够静下心来面对他所遇到的问题时,智慧往往于此时显现出来,也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纯银佛像的光芒

佛教盛行,佛像在宗教仪式里,经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工艺水平、经济水平、社会文化以及审美观的差异,不同时期的佛造像都有其时代的烙印。

中国最初的佛像始于两汉,盛行于隋唐,这个时期佛像大多采用青铜制作,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工艺技术的进步,佛像在制作上有很大的发展。有用木石雕刻的,有用金属铸造的,有用陶瓷烧制的,也有绘画在纸、绢上的,洋溢着各处各时代的色彩,到了明清时期已经逐渐开始出现鎏银、镀金甚至纯银、纯金佛像。

纯银佛像?人们不禁疑惑:在佛家思想中,银不应该是庸俗之物吗?纯银佛像对于佛家神灵来讲难道不是一种亵渎吗?

其实不然,在阿弥陀佛如来常驻净土西方极乐世界中有“七宝”,第二“宝”就是银。众所周知,由于银的美丽色泽和优良属性,人们用银打造了诸多精致华美的饰品及器物;银喻清心,佛家认为银呈现出来的光和色都具有息祸、消灾的能力和功用,所以在古代银就被人们广泛用于饰物进行佩戴。同时银又代表着“佛祖”的光芒,是避邪之物,代表健康、平安、吉祥、长寿,所以刚出生的小儿佩戴银饰就有祈求平安,吉祥健康的意思。在古代银属珍贵之物,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而佛教在众生眼中也是极其神圣庄严的。所以,气质华贵、造型精美的银制佛像比起普通的佛像,不仅可彰显佛家神灵的尊贵地位,还更能体现供养人的虔诚,流传下来价格更是不菲。

    现在,呼和浩特大召寺内供奉着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高达三米、用三千多斤纯银制成的释迦牟尼银佛像;上海静安寺内的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一尊15吨纯银铸造的释迦牟尼佛像。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物质和精神欲望被工业文明不停的放大,人们贪求五花八门的外境,对名利、金钱、权势、爱情,汲汲追求,收获了金钱、财富与物质的同时,却失去了信仰、文化和幸福。寻根潮流,各种文化的复苏和交流,使得人们开始寻找对社会发展的各种迷惑和不解的答案,寻求精神出路与庇佑。佛教的生死思想、得失思想、因果思想、对于人生的参透性、智慧性与哲学性满足了人们的精神诉求,成为了现代社会人们寄托心灵、精神上远离社会的庇护者,佛像也随之成为人们求得心灵宁静的安慰、庇佑与解脱的最好载体。

 九华山特有的地藏文化具有明显的道德功能,其孝道文化,主张孝敬父母,报父母恩、师长恩,敬老爱幼,照顾孤寡;其社会公德文化提倡帮人、助人、济世、行善施爱,并主张众生和睦相处,宽恕待人,公正平等,宽厚诚实的道德原则,对于现代社会有良好的指导作用。晥银投资集团作为安徽省白银行业龙头企业,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以真、善、美、慧为主体的地藏文化的熏陶下,以传统佛教文化为基础,以白银为材料,自主设计、研发佛缘系列和九华山定制系列。在九华山开设的皖商银号,作为当地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银制品销售点,里面的佛缘系列及九华山定制系列全部由纯银打造,遵循古法、造型精美,且经由九华山方丈慧庆大师主持开光,各路神仙各司其职,观音,佛祖,地藏王等都有自己的一方净土。

    佛教作为以修道为根本的文化,对中国文化真正的影响是它变成了一种人格道德修养的生活方式,完善了中国文化中人格修养的内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人的生活习惯和处事方式。佛教在当代社会的作用不是消极出世的空洞说教,而是引导众生利人求善、追求世界和谐发展的指路明灯。

 


© Copyright 2009 东盟投资(新加坡)国际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