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全球清洁煤炭联盟
从现在开始的一二十年后,世界应该能够回过头来看看正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并带着《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中昔日恋人的惆怅说:“我们永远拥有巴黎。”
但我们会拥有巴黎吗?印度以及其他严重依赖煤炭的较为贫穷的国家真的担心,发达国家的立场可能从一个重要方面阻碍世界打赢气候变化战役。
在联合国气候大会前夕,人们日益呼吁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最初是在2015年的七国集团(G7)峰会上明确提出这种呼吁的。在多边发展银行对发展中国家化石燃料能源项目投票表决之际,美国和其他国家还发誓将投反对票。与此同时,美国的煤炭产量至少比印度高35%。
对印度来说,这有点像是“碳帝国主义”。据保守估计,印度难以向其约25%的人口提供基本的电力供应。发达国家的此类帝国主义行为可能为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灾难。
实际上,印度和其他较为贫穷国家既能满足需求又能尽可能减小对环境的破坏的唯一方式可能是,找到有效的技术让煤炭“变得清洁和绿色”,而不是取代煤炭。
在任何合理的情境下,煤炭将在2030年前为印度提供大约40%-60%的能源。它将会而且理应依然是印度的主要能源来源,因为它是印度可获得的最廉价的燃料。
但印度既没有忽视煤炭的社会成本,也没有在推广可再生能源方面懈怠。印度已经开始征收碳税,无论是通过直接还是间接方式。自2014年以来,碳税已提高3倍,至每吨200卢比(合3美元)。
这导致国内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隐性碳税达到每吨2美元。当然这可能仍不足以覆盖碳使用的所有社会成本。
印度还对碳征收了高额的间接税。鉴于石油价格下跌,印度政府废除了对汽油和柴油的补贴,并增加了征税。印度碳排放的价格因此从负数(也就是提供补贴)变为正数。相比之下,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政府只是把油价下跌的好处传递给消费者,阻碍了遏制气候变化的事业。
同时令人振奋的是,污染问题正成为印度国内政治讨论的一部分。新德里要求在许多城市建立污染监测机制。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要求印度其他地方政府考虑碳污染上升带来的国内社会成本(医疗、意外事故和交通拥堵)的压力将会增加。
印度正在致力于一项宏大的可再生能源计划,到2022年将可再生能源产能从现在的35吉瓦提高至175吉瓦。但正如微软(Microsoft)联合创始人、慈善家比尔•盖茨(Bill Gates)指出的那样,成本适当的可再生能源的价格现在与煤炭相比并没有竞争力,也不太可能很快就有竞争力。想象可再生能源可以在可预见的未来取代煤炭只是一厢情愿。
因此,尽管新德里致力于遏制气候变化和推广可再生能源,但让煤炭变得清洁对印度的发展至为关键。然而,印度或者其他国家不可能独自做到这一点。
事实证明,碳捕获和封存等现有技术极为昂贵。为了发现真正有效的技术,世界需要集体实施一个类似于制造出首颗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那样的项目。
这将需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公共和私人部门的投资,以及一系列的政策工具。但富裕世界痴迷于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带来了如下风险:本已对投资清洁煤炭项目不热心的私人部门将会看到这些信号,完全抛弃该项目。
创造一个全球绿色和清洁煤炭联盟的时机已经成熟。这对抗击气候变化的事业才是最有帮助的,而不是不合情理地呼吁淘汰印度最为廉价的能源形式。
专家对话:气候谈判如何促进减排?
随着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落下帷幕,世界最大的私人上市煤炭企业皮博迪能源公司股价2015年12月14日在纽交所下跌13.15%,创下2003年来最低值;与此同时,在全欧洲领域,包括维斯塔斯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相关企业股票全面上涨。
在《巴黎协定》达成时,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Stern)勋爵,这位保守内敛的典型英国绅士,罕见地在场外欢呼起来。斯特恩表示,《巴黎协定》是一个转折点,将为各国加速长效的低碳经济发展和增长创造巨大机遇。
“渐进与评价”机制成为巴黎协议的一个关键部分,如果不过分强势,该机制有望带领全球走上升温幅度2摄氏度的道路。然而,怎样的渐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约瑟夫·阿尔迪,美国马萨诸塞州哈佛肯尼迪学院公共政策系副教授
为确保“国家自主贡献预案”的提案能推动有成效的长期减排,必须建立健全透明体制以及审查机制。
国家承诺的透明性和公开性标志着该国严肃的态度,也能够加强其承诺的公信力。对过去成果的审查可以证明一个国家是否兑现了其承诺以及是否在签署协议的成员国中建立了信任。架构旨在收集、分析和传播国家承诺相关信息的制度有利于在随后的谈判中积极互惠承诺的达成。透明体制将使那些在本国推行旨在降低气候变化风险政策的政治领袖们受惠,但迫于国内政治压力以及同僚压力,若未能兑现承诺,这些领导人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其他多边机构的透明机制,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贸易组织(WTO)和经济发展组织(OECD),也将为构建周密的气候透明体制提供指导。通过专家审查,信息将更可靠更独立,有利于各国的评估。创建国内数据收集和分析标准并确保提供充分的资源有利于提升产能,提高各国之间的透明度。这些评估也可以推动政策学习,促进有关人士出台更有效的减排政策。
在巴黎框架中建立健全透明体制和审查机制有利于地推动如今的节能减排,也将带动世界范围内为减排作出更多的努力。因此,巴黎设定的目标并不一定能决定长期的气候变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制度基础将在国家间建立信任,激励各国为加大减排而努力。
伊莱扎·诺斯罗普,华盛顿国际气候行动倡议研究分析师
第15次哥本哈根气候谈判中提及了一些共同但有区别的部分,这些部分称为缓解"周期"。这不仅仅是审查或评估,同时也为加强行动提供了机会。这些措施包括: 每五年对全球进展进行盘点;根据全球盘点每五年更新国家的减排贡献(类似《国家自主贡献预案》);在协议中激励各国在各自的“贡献”规划中逐步设定更高的减排目标。
至关重要的是,各方在大约5年内—2020年左右作出一个新的缓解(气候变暖)贡献,或者重新审视并为当前缓解(气候变暖)作出更多贡献。2020年左右,除非巴黎决定指定一个集体的“时刻”,否则要求各方尽最大努力,将气候变暖气温增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将变得更为艰难,这将需要10年的时间。
等待也将意味着错过经济发展机会和收益。五年内,技术、科学和政策方面将发生巨变。要求各国(在2020年前)制定更远大的目标是合乎情理的。毕竟,距2010年坎昆会议最后一轮谈判达成的承诺已经过去了5年。整整十年的等待也会使我们错过实现这些宏伟目标的良机。
理想情况下,各国应当认同五年时间可以作为统一的时间范畴。但即使此协议无法在巴黎达成,该协议仍要求各方每五年更新或修改,就缓解贡献进行再次会谈。
巴黎气候峰会需进行与盘点相关的以下谈判。这次审查将有何影响?此次审查将完全基于国家报告还是包括了预期的减排贡献?全球盘点将如何评估集体努力(例如,通过一份综合报告)?审查是否将就准备工作提出建议或就减排贡献得出定稿?
巴黎协定的第一次全球盘点可能在2023年或2024年举行,类似的举措将在2020年之前执行,理想情况下将于2018年,以备在2020年前为更新减排贡献做好准备。全球盘点不会只着眼于减排进展,还将通过执行和支持的方式考虑是否改进。
尼克·玛贝,伦敦E3G创始董事以及行政长官
为了达成2℃的目标,各国必须改变未来5-6年内的进程并做相关准备。每隔五年仅提交或重新提交国家自主贡献预案(INDCs)是远远不够的。渐进和审查制度需要评估气候变化的全球风险以及需要多少国家共同为缓解气候变暖而努力。作为全球盘点的一部分,各国可以在2018年或2019年作出审查承诺,然后在2021年提交下一阶段的计划。
必须构建一种方式以防止之前作出承诺的倒退,并为此施加更多压力,但一些国家会在措辞上推诿,这将迫使这些国家就已公布的目标作出更多努力。在国家自主贡献预案中,到2030年,中国在声明中承诺在2030年前大幅减少排放量。
这意味着中国很可能是未来五年加大减排的过程中处于有利位置,因为这将配合其五年的经济计划。此外,这将进一步要求中国公司及各城市扩大数据的透明度。尽管在紧闭的大门后,中国不受渐进机制的支持,随着会谈进行到最后几天,有可能达成一些妥协。
比尔·海尔,柏林气候分析首席执行官
为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灾难性影响的防护机制,世界必须将温度升幅控制在1.5℃以内。这需要采取联合行动。整个协议的主旨在于让每个成员都朝着同一方向,以同一节奏前进。
我们需要沿着这样的道路发展,各国政府依靠共同的政治目的团结在一起,驱动各国政策和行动的发展。他们可以看到其他国家正在进行的行动,也有机会审核其是否采取了充分的行动。
你当然需要一个衡量不利举措的目标,这正是1.5℃的重要之处。
五年是一种动力——我们不能再等 15 年,一直等到2030才关注我们的所作所为。如果我们抱有将变暖控制在1.5℃的希望,我们需要采取行动。我们需要定期衡量为达成目标是否采取了足够举措。因此应马上启用机制。
眼界也是很重要的——并不能只着眼于排放量,同时我们也需要寻找其他差距。我们应如何处理气候融资?在绿色气候基金和气候适应基金提供资金时,各国政府是否有足够的机动性?他们将如何适应?差距都在何处?没有一个共同审核这些领域的常规方法,没有保持压力以改善举措的方法,我们就有失败的风险。
总而言之,气候变化不会等待任何人。
默罕默德·阿杜,伦敦基督徒互援会的高级气候顾问
自主国家减排计划概述了各国实施国家自主贡献(INDCs)是积极的一步,表明世界正处于低碳转型的中间阶段。但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估计,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也会使全球温度高于工业化前水平2.7至3.5摄氏度,而我们需要其低于2摄氏度。几乎参加巴黎大会的所有国家都表示,他们希望更进一步,并将平均气温升高控制在1.5摄氏度。
然而,想要把这些话落到实处,各国需要的是一个能在2019年以前评价当前承诺实施情况的齿轮机制,而且该机制应当每五年强制各国巩固承诺内容。否则,我们本可以做更多,却很有可能被束住手脚。四年间可以有很大改变。比如说,太阳能的造价就很可能持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