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IPO“不温不火”?
最近,Square在纽约上市交易首日大涨45%,这家在线支付集团反应平淡——起码在公开场合是这样。该公司交易首日的“爆发”式涨幅在美国去年以来的历次首次公开发行(IPO)中仅列第5位,在过去5年位列第27位。
但如果一宗香港IPO的单日涨幅达到Square那样的程度,将真的引人注目。在香港市场,交易首日爆涨的情况如此罕见,乃至在交易首日较招股价上涨0.32%的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China Huarong Asset Management),已进入香港交易首日涨幅前十。
去年3月,在中国股市涨势迅猛之际,内地券商广发证券(GF Securities)在上市首日大涨35%,创下香港去年以来交易首日最高涨幅,但即便是这个涨幅也远远落后于Square。
然而,尽管看上去缺乏热度,香港仍即将从纽约手中夺回IPO筹资额桂冠,这将是2011年以来头一遭。Dealogic数据显示,去年以来,香港交易所的新上市公司已累计筹资近300亿美元,纽交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和纳斯达克(Nasdaq)的筹资额则分别为196亿美元和175亿美元。
金融业占约六成
在筹资总额排名斩获第一的同时,港交所IPO筹资额的发行人结构亦发生变化。
去年1月至10月,港交所上市的发行人中,金融业的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占比为58.3%,占整体IPO集资额的首位。紧随其后的是消费品制造业,占比为13.4%。而第三、四位则是综合企业、资讯科技等企业。
而去年1-2月的数据显示,当时IPO筹资额占比最高的是消费者服务、消费品制造以及金融业,分别为31.9%、28.2%及23.4%。而从3月及4月开始,金融的公开集资额占比已高达59%。
投资回报低
虽然香港重夺最大IPO市场的桂冠,但对投资者来说,把资金投向香港市场的新股并不一定能获得良好的回报。
Dealogic的数据显示,去年只有3家IPO规模在5亿美元以上的公司交易首日股价上涨了逾5%。此外,IPO规模在5亿美元以上的公司有2/3目前股价都低于发行价。
而亚洲其他交易所则不乏亮点。去年东京股市迎来了全球募资额最高的一些IPO交易,其中日本邮政及旗下两家金融子公司的上市总计募资120亿美元。
而当其他市场出现大幅动荡,香港股市也未能幸免。恒生指数4月份一度升至52周高点。然而在去年8月份的全球股灾中,恒生指数大幅回落,跌幅一度超过5%。
香港灵活性不足
对于投资者和把公司带入市场的银行业人士而言,灵活性是纽约的一大优势。如果美国银行家感觉市场状况和投资者兴趣方面的不确定性允许的话,他们可以把IPO价格定得低于初始价格区间。相比之下,香港的规则意味着,一旦某家公司向公众公开发售,原定价格区间即不允许更改。在Square的IPO中,银行家则可以把IPO价格定为每股9美元,远低于他们当初报出的11至13美元的价格区间。
“你在纽约可能会接到这样的订单,比如有人会说,(每股)9美元的话,我想买入1000万美元,10美元我也能接受——所以认购单真正反映了市场的购买意愿,这跟香港不一样,”香港一名资深银行业人士表示。
纽约新股挂牌首日股价上涨幅度显著高于香港的另一个原因,是谋求在香港上市筹资的中国国企当中普遍存在的依赖“亲友团”心理,出于这种心理,它们会从其他国企那里筹资。
这些友好的出资者以基石投资者——其购入股份在股票上市后6个月内不得出售——的身份提供支持,他们提前所下订单帮助同为国企的筹资企业IPO成功。但是,他们通常受战略、而非估值驱动。这就让后来的投资者只有更少的空间去讨价还价。
比如,华融去年10月IPO募资23亿美元时,基石投资者的认购比例达到创纪录的70%。华融聘请了24家银行为其打理IPO,这个数量也创下全球纪录。
银行业人士表示,香港IPO参与者由多个有着不同利益诉求的群体构成,也令情况变得更加棘手。“在美国,IPO参与者全都是机构;在这里,IPO参与者是盘大杂烩:机构、散户、国企、高净值人群,应有尽有,”一名长期浸淫于香港股市的专业人士表示。然而,尽管香港在定价灵活性和投资者老练程度上无法与纽约匹敌,但香港上市首日涨幅更低起码意味着,跟在美国上市相比,这里获得更多价值的是上市企业,而不是投资者。
新研究支持这一点,起码对于规模在一定范围内的公司而言是这样。澳大利亚麦夸里大学管理学院(MGSM)发表的一篇报告显示,在香港,市值在10亿至约35亿美元的公司在上市首日的平均涨幅为3.8%,在美国则为17.3%。
研究人员选择考察规模在这一范围内的公司,是因为它们中包含了大公司,但不包括那些将会被纳入标普500指数(S&P 500)的公司——成为该指数成分股会带来额外的关注。Square这样的公司和去年在香港上市的大多数值得关注的公司也被包括在这个范围内。
麦夸里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前述报告作者亚历克斯•弗里诺(Alex Frino)表示,研究结果显示,规模在这一范围内的公司可能更适合在香港和其他深度不太大的市场上市。
“如果你不是标普500指数成分股公司,你在美国可能得不到关注,”弗里诺教授表示,“在美国,这些公司被称为小盘股——但换到其他地区,它们可能就是大盘股了。”
目前香港只有一笔即将进行的巨型IPO,即中国邮储银行(Postal Savings Bank),上述中小型公司应选择在香港上市的理由,至少应会给牢骚满腹的香港银行业人士提供一些可兜售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