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避暑神器,能否闯入东南亚
在国内,伴随消费者防晒意识的转变以及防晒需求场景的扩大,防晒产业得到迅速扩张。近几年,张瑜帮助不少品牌代工了防晒衣,想将这种中国产业发展路径复制到海外,防晒服成为第一块敲门砖。
这样的想法更来自极端天气的增加。以今年为例,自4月以来,东南亚多地遭遇持续高温天气,多个国家打破最高气温纪录,多地体感温度超过了50℃。不只是东南亚,这个夏天全球各地持续升温,罕见的高温天气令欧洲不少国家的居民难以忍受,法国部分省份发布了高温橙色预警,西班牙经历了1961年以来最热的一个夏天,葡萄牙、意大利多地气温突破45℃。
除了防晒衣,不少中国消费者喜爱的单品也开始走红海外。“中国古老发明”——凉席带来非同一般的凉感和舒适感,“不夹腿毛”的冰丝凉席正在走红海外。相关媒体报道称,江苏有冰丝凉席生产商7月份的外贸订单同比上涨120%。今年前5个月,宁波的凉席出口规模破亿元。与此同时,冰袖和“脸基尼”等曾经风靡国内市场的防晒避暑神器持续热销,令人难以想象的“挂在裤腰上的风扇”“可以降温的防晒护目镜”,以及“装着空调的马甲”正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畅销。
前不久,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出警告,极端高温已经不是个例,而是全人类即将面临的气候困境。当极端天气频频出现,全球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发生改变,中国企业正试图改良产品从而扩大“清凉产业”。然而,这是否能够闯出一片新天地,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海外避暑需求,很强烈
在海外,因电网基础设施差、电力价格相对较高以及人力成本过高等多种因素,空调普及率相对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并不少。以东南亚地区为例,由于人口数量庞大,东南亚是世界上对制冷需求最高的地区之一,但根据国际能源署的区域调查,东南亚地区只有15%的家庭拥有空调,并且整个地区制冷机会并不均衡,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近80%的家庭拥有空调,而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这一比例不到10%。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凉席卖家的生意火了。在亚马逊等电商平台上,上架了大量由中国卖家售卖的凉席。这些凉席,有高科技感十足的冰丝凉席,也有传统的天然材质的竹席、藤席等产品。
不过,东南亚市场对高科技凉席的接受度并不算高。南通商家梁鹏此前主要经营家纺用品,在觉察到商机之后开始投入生产冰丝凉席,在“淘工厂”上目前销量最高的一款产品售价为一百元左右。但当他接触到东南亚的用户后,发现价格对他们而言相对来说仍然较高,因此产品在欧洲等消费能力较强的国家率先走红。
与此同时,Google Trends(谷歌趋势)的数据显示,“sun protection(防晒)”的搜索热度持续上涨,其中最受关注的产品就是帽子或袖套等防晒装备。来自某跨境电商平台的热销榜数据也显示,防晒相关消费需求正在激增。
除了亲肤感极强的纺织品之外,降温避暑的家电在海外同样销售火热。阿里国际站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电扇、空调出口额同比增长15%。进入第二季度后,风扇和空调等夏季制冷家电海外采购需求同比增速达到54%,需求国主要集中在北美(美国和墨西哥)、非洲(尼日利亚、加纳、科特迪瓦、喀麦隆)和东南亚(菲律宾、越南)。
在防晒避暑赛道中,中国制造业正在积极适应全球市场需求变化,推出了一系列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产品。慈溪电商协会会长余雪辉指出,同质化的产品已经通过传统的外贸形式、新兴的跨境电商平台等快速销售到全世界各个角落,市场呈现出一定的饱和。但是像防晒避暑的新需求点,一旦抓住就能够做出差异化,“得到先机的企业就有可能闯出一条新赛道”。
简单复制,未必有效
“硬防晒”在中国是一个高增速的品类,一般包括防晒帽、防晒冰袖、防晒服和防晒眼镜等产品,区别于防晒霜等软防晒,硬防晒通过物理遮盖达到防晒目的。
过去几年,随着露营、骑行和短途旅行的风潮出现,中国女孩不再满足于防晒霜,厂家也埋头进入各路防晒服的“黑科技”研究中。内卷的底气,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的完备。
在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防晒衣市场基本是零起步,但张瑜选择出海也有信心,信心主要来自于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供应链。“我们的产品早在多年前就卖到了国外,遍布美国、欧洲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不过此前是‘被动生产’,有中间商在其中斡旋,现在要主动迎接风口。”
自今年5月开始,张瑜陆续给200多个客户发了样品,然而到现在为止,只收获了三个订单。这样的结果到底源自风还没刮起来,还是判断错了风向?张瑜认为是前者,“他们连见都没见过防晒衣,一直穿着又厚又不舒服的外套奔波在高温天气中,只要引导他们的防晒理念,最终一定会形成一个大市场”。
地球上的极端天气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今年的7月21日和22日,全球平均气温先后问鼎1940年以来最高温度,使这两天相继成为“地球最热的一天”。
毫无疑问,“防晒”和“避暑”赛道将会越来越广阔。中国玩家们瞄准这条赛道后,将不遗余力“讲故事”,通过各类营销手段吸引消费者。然而过度宣传,可能并不容易拿下理想收益。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迪华举例,在极端天气下,某些地区穿着防晒衣的环保工人依然会以严格的考核标准工作,“防晒衣”似乎成为一个能够令高温工作者合理暴露的“保障”,但会加重当地的“社会焦虑”。
在李迪华看来,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这更考验着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商业策略和本地化方式,“这些防晒避暑产品不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态化使用”。急于赚快钱,疯狂地制造“防晒焦虑”,也许并非最合适的出海战略。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