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先机:双层股权架构?
当新加坡企业界支持某件事情时,其影响可能是巨大的。2016年11月新加坡举办为期一周的金融科技节时,这种效果就显露无遗。参加者形形色色,既有监管机构和各大银行的人,也有小型创业企业的代表们。金融科技节吸引了数千名参加者,为新加坡在亚洲金融科技业中居于领导者地位的说法提供了支持。
然而,除了相关头条和炒作,就在同一周,新加坡就一个更古老的话题掀起了另一场辩论,它与外界对“狮城”的印象同样密切相关:这个话题围绕新加坡证交所(Singapore Exchange)引入双重股权上市架构的事情。
以银行家和律师为首的支持者辩称,取消“一股一票”规则,将让新加坡在吸引阿里巴巴(Alibaba)等亚洲明星企业以及曼联(Manchester United)等全球人气企业方面在亚太地区享有优势。这两家公司的上市地点都选择了纽约,放弃了香港和新加坡,因为美国更乐于接受它们让一小群人拥有更大投票权的愿望。
美国两家证交所自上世纪80年代就允许双重股权架构,当时纽交所(NYSE)面临通用汽车(GM)等蓝筹公司可能转而选择纳斯达克(Nasdaq)的威胁,放弃了长达60年的反对双重股权结构的立场。
如今,新加坡的反对者认为,允许多类别股票的存在将导致地区内各交易所之间出现恶性竞争。他们主张,这将加剧大型家族企业和国有企业固有的治理问题。
“新加坡证交所看上去将会像一个绝望的舞者,在午夜撩起短裙吸引人们的注意,”安本资产管理亚洲公司(Aberdeen Asset Management Asia)公司治理主管戴维•史密斯(David Smith)表示,“新加坡证交所是一个商业实体,我知道。但很多双重股权结构的支持者做了交易然后离开了,到头来是投资者持有那些股票,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允许这种东西。”
2016年早些时候,新加坡修改了法律,使双重股权结构成为可能。接着,新加坡证交所上市顾问委员会(Listings Advisory Committee)支持这种想法。接下来就是正式的意见征询了。
反对双重股权结构的人士担心,新加坡的当权派会像对待金融科技一样欣然接受这种机制,这将加大抗争的难度。正如一位投资者所言:“大亨为什么不愿意廉价控制他的公司呢?”
然而,务实人士承认,新加坡证交所需要采取重大举措吸引新的上市。根据Dealogic的数据,新加坡的衍生品业务蓬勃发展,但过去5年,该国通过首次公开发行(IPO)仅融资135亿美元,不到该地区任何一个竞争对手的一半。最令人痛苦的是,新加坡的劲敌香港同期IPO融资1190亿美元。
“诚然,有中国内地作为后院,香港拥有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机遇,”亚洲一位资深股票银行家表示,“新加坡需要从邻国入手,说服那些公司它会提供更好的东西。这并不容易。”
香港就这个话题商议了两年,最终提案被监管机构在短时间内否决。
如果新加坡迅速实施新规,它就会抢先一步,因为香港没多少人有兴趣很快提出这个令人痛苦的话题。
预计新加坡会考虑采取一些保护性措施,例如各类别股票上市需经新加坡证交所批准,还有“日落条款”,以限制家族的跨代控制。
律所贝克•麦坚时(Baker & McKenzie Wong & Leow)证券业务负责人Chen Yih Pong表示:“我们可以实现合理的平衡,当公司在正确的管理之下取得良好表现时,也让投资者能够从这些安排中受益。”
但有迹象表明这个话题仍存在争议,新加坡的官方征询过程原本要在11月开始,但已推迟到2017年初。新加坡证交所决定首先进行更广泛的意见征询。
在那之后新加坡似乎也不太可能启动一个快速的进程,如果纽约和香港均在这方面花费两年多时间这一点可以作为指引的话(更别提这两个城市讨论的结果不同了)。
新加坡双重股权结构的反对者和支持者将不得不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双方目前都不具备明显的优势。
Box:双层股权结构
在美国,双层股权结构很普遍,可以使公司创始人及其他大股东在公司上市后仍能保留足够的表决权来控制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市场均允许上市公司采用这样的股权结构。 Facebook Inc. 和谷歌等美国大型科技公司均采用双级股权结构。在这种股权结构下,企业可发行具有不同程度表决权的两类股票,因而创始人和管理层可以获得比在采用这种股权结构下更多的表决权。而对冲基金和维权股东将更难以掌管公司决策权。
风险投资者投资的企业上市后,往往很快卖股份兑现。但创始人不愿意卖掉自己辛辛苦苦创立起来的企业,所以设计出双层股权制。将股票分为A、B两类。向外部投资人公开发行的A类股,每股只有1票的投票权,管理阶层手上的B类股却能投10票。如果公司被出售,这两类股票将享有同等的派息和出售所得分配权。B类股不公开交易,但可以按照1:1的比例转换成A类股。 这种股权结构可以让管理层放心大胆地出击,不用担心会被辞退或面临敌意收购。因为,即使持有约三分之一B类股的创办人,以及重要内部人就算失去多数股权,也能持续掌控公司的命运。这种结构在股票公开上市公司相当少见,也遭到主张优良企业治理的人士责备。他们认为,大量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是不民主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