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0-17
中日车企东南亚大战
东南亚是“一块肥肉”:人口超过6亿、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3万亿美元,汽车进出口需求供不应求。针对东南亚市场,全球众多车企调兵遣将,深远谋划,更有不少车企直接选择在东南亚地区建厂。日本本田、日产、丰田等厂商早已开始大举进军东南亚汽车市场,中国车企也纷纷聚焦,以期夺得理想的市占率。
在东南亚,日本车占据了70%以上的市占率,被视为“日本车企大本营”,而中国汽车厂商在这里也相继建起了大型工厂。上海汽车计划总投资近2000亿日元在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建厂。这是上汽首次在海外建设量産工厂,将通过低价战略与日本车企竞争。不过,中国车企虽然在政府方针的推动下积极投资,但质量等方面还存在很多课题。能否赢得东南亚消费者的青睐尚不明朗。
2016年11月底,“泰国国际车展”开始在曼谷近郊举行。与往年不同,因泰国前国王蒲美蓬去世,会场内笼罩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丰田等企业的展区都没有播放背景音乐,而中国车企则发起了猛烈的宣传攻势。
在上汽与泰国正大集团合资成立的上汽正大的展区内,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和影像,解说员称能以合适的价格获得所有功能,正在介绍“名爵”和“锐腾”2款SUV车型。上汽正大的员工热烈鼓掌使现场气氛高涨。
此前10月底,上汽在泰国东部春武里府的工厂竣工。该工厂是上汽规模最大的海外量産基地,年産能为20万辆。虽然上汽并未公布投资总额,但据当地媒体估算至少为300亿泰铢(约合人民币58.1亿元)。此外,上汽目前还在印度尼西亚与美国通用汽车共同建设“五菱”品牌的工厂。总投资额为7亿美元,年産能为15万辆。
上汽的优势在于低价。占上汽70%销量的小型车“名爵3”比竞争车型丰田“威驰”便宜约20%。半年前购买名爵3的女教师(33岁)高兴地表示,设计很棒还便宜,让我非常惊喜。上汽正大的销售公司MG Sales副总裁庞萨克(Pongsak)表示,“我们知名度比较低,要想成功,价格战略非常重要”。
本届首次参展的中国最大商用车厂商北汽福田汽车将于未来12月内在泰国启动皮卡生産工厂,年产能为1万辆。这是继俄罗斯和印度之后,北汽福田在海外的又一处生産基地。
北汽福田泰国法人总经理耿超表示要将泰国工厂作为全面出击东南亚市场的跳板。工厂总投资额超过10亿泰铢,计划55%以上的零部件在当地采购,从而提高价格竞争力。
中国车企还积极致力于纯电动汽车(EV)领域。北汽福田母公司北京汽车集团将于2017年内在马来西亚启动纯电动汽车组装工厂。为配合马来西亚和泰国的交通规则,2016年11月还公开了右舵款纯电动汽车。
上汽两座工厂的産能相当于东南亚整体新车年度销量的10%多。如果新工厂满负荷运转,其在东南亚的生産规模将接近一些排名比较靠后的日本厂商。
不过,销售方面存在很多课题。中国车企在东南亚6个主要国家的销量份额仅占整体的0.2%。泰国汽车分析师因达农(Intanon)指出,中国汽车的质量问题较多。他分析称,“二手车价格极低以及维修点较少是阻碍消费者购买(中国车)的主要原因。”
日本浜银综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深尾三四郎也表示,“说实话,(中国厂商)很难威胁到在销售方面领先的日本厂商。”另一方面,深尾认为,“中国厂商在纯电动汽车的普及方面领先于日本,可能会借助泰国等各国政府推出的纯电动汽车利多政策,找到致胜机会。”
日本车企历时多年在东南亚构筑了强大的销售网,并形成了品牌号召力。中国车企能否凭借低价和纯电动汽车两样武器吸引消费者呢?在东南亚的成败,可能还会影响到中国车企的全球战略。
中国车企积极开拓东南亚市场的理由
中国企业最近积极进军东南亚市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响应中国政府提出的 “一带一路”构想。如果中国能够在东南亚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工程用皮卡车等商用车需求必将增加。此外,随着东南亚中産阶层的扩大,如果能够完善公路等基础设施,乘用车需求也将增加。
换言之,进军东南亚可以说是企业与政府统一步调的行动。积极行动的中国企业均为大型国有企业。中国企业在东南亚进行的巨额投资项目似乎依靠其自身能力难以达到,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希望最终依赖政府善后的想法。
第二个原因是由于俄罗斯和巴西的经济低迷,中国失去了主要的出口对象。作为中国汽车的出口地,东南亚所占比重正逐年提高。中方意识到中国汽车在东南亚有一定的接受度,这也是促使中国企业积极进军东南亚的原因之一。
第三盒原因是东南亚汽车市场需求逐步增大。泰国是东南亚最大的汽车需求市场,虽然已经跨越SCG的挫折,但将来也不一定就一帆风顺。印度尼西亚为了借机追赶泰国,引入了吸引小型车生产的政策,有望成为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汽车市场;而马来西亚也将力争成为纯电动汽车等新一代汽车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