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首页 - 深度报道

鸿海的左右为难

  

    农历年前,在中国台湾鸿海集团(也被称为富士康(Foxconn))尾牙的场合,鸿海总裁郭台铭一上台就为了鸿海2016年的营收衰退,向所有员工及投资人鞠躬道歉。

    虽然这不是郭台铭第一次在公开场合鞠躬道歉,但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不过,这次却是因为鸿海出现了自1991年公司股票上市以来,第一次全年营收衰退的状况。相较过去几次郭台铭公开道歉,这次的道歉,却是与鸿海公司运营直接相关。

    以鸿海集团全年营收规模突破新台币4万亿元来看,自然无法要求其每年还要能维持10%~15%的营收增长率,甚至也有态度较为宽容者认为,以鸿海目前的规模,加上2016年整体商业环境因素考量,营收衰退2.8%,可以说是意外但不讶异,而且是仍在可接受范围内的成绩。

    只是这些评量的标准,是基于市场认为鸿海的最大客户,也就是苹果(Apple),在2016年下半所推出的iPhone 7系列产品,并未在市场上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也因此导致鸿海不仅是营收成长乏力,更是营收出现衰退的主因。但这样的推测,在日前苹果公布最新财报后有所改变。

营收下滑不能怪罪苹果

    根据苹果2017年第一季财报显示,苹果在2016年10到12月,不仅单季营收创下新高记录、达到784亿美元,而主要成长动能还是来自iPhone 7系列的热销。根据苹果提供的数据来看,苹果上季iPhone全球销售量达到7829万支,高于2015年同期销售表现。

    对照鸿海在iPhone生产制造业务最大竞争者——和硕联合科技,其2016年的营收不但同样出现衰退,衰退幅度更是远大于鸿海。由此就可看出,鸿海营收下滑并不是来自于苹果订单的流动。

    既然苹果营收表现不差,那么,鸿海2016年的营收衰退,极可能是来自其他业务的成长迟缓、甚至是衰退,再加上鸿海积极发展的新业务不如预期的影响。

    面对实际的情况,如果郭台铭的目标要在2026年前,将鸿海营收规模带到现有的两倍以上、达新台币10万亿元(约人民币2.2万亿元),更严峻的挑战将来自于:如何在既有的制造基础上,创造更大的实际产值与更高的效益价值?

正是因为如此,郭台铭才会在先前对2017年经济情势提出的3点观察中,高声强调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制造业将成为经济成长的主力。

投资夏普的意义

    郭台铭就不止一次强调鸿海在生产制造的优势,强调生产制造对于整体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只是鸿海的生产制造领域,多半着重于消费性电子产品、通讯及计算机运算相关领域。在面对今后虚实集成、软硬结合的风潮下,若要持续发挥在生产制造面的优势,除了在既有的领域之外,鸿海必须蓄积更多面向的生产制造能量,运用先前在电子相关产品领域累积的生产制造经验,结合新创产业、创新应用的产品功能与使用特性,在不同类別的生产制造领域,也能达到同样的高生产效率,将是郭台铭优先要解决的问题。

    毕竟,先前不断强调的科技服务,为品牌客户进行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的“一条龙”模式诉求,自2016年下半投资日本夏普(Sharp)之后,已经开始出现微妙的转变。

    过去的鸿海,要生产什么产品,就算是“一条龙”的科技服务模式得以运作,产品最终还是取决于客户对市场需求判別而定。假设鸿海认为可穿戴装置在市场上已经形成一定的风潮及需求,想要推出相关的产品,但只要客户端认为,产品在市场上,还未达到甜蜜点(sweet spot),要暂缓推出,鸿海并没有讨论的空间与权力。不过,现在不一样了。夏普原本就拥有包括电视机、电冰箱、空气净化机、微波炉等林林种种的家用商用产品,将鸿海既有的生产制造模式导入夏普既有的生产线上应用是一回事,如何将目前委外的生产线回收,则又是另一个与鸿海生产制造能力相关的问题。

    如果夏普的委外生产可以转交鸿海进行,不仅是降低夏普的支出,对于填补鸿海产线在淡季时的产能,也将产生一定效益。只是,惯于生产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服务器、电视的产线,如果转为生产白色家电,能不能保有一定的品质及生产效益,这显然会是鸿海生产制造能量的转型大考,非常值得期待。

    但鸿海的“十万亿”大梦不可能只靠夏普。在夏普的经验之下,鸿海能否凭借着自己引以为傲的生产制造实力,去从事更多不同类型产品的尝试。例如,智慧家电、智慧家庭、智慧健康照护、或其他生活应用相关的新产品,同样的,这也会是鸿海投资布局创新应用多年的另一场大考,考题是,鸿海推出的创新尝试产品,是否能够被市场接受。

    所以,鸿海要不要赴美投资生产制造,其实真的不是太大的问题。应该说,鸿海的美国投资计划,是美国特朗普政府的问题,但对于鸿海、对于郭台铭,并不是一个题目。

    政府给予厂商优惠政策是人定的,大部份民选政府官员也都是有任期的。与其为了一个无人确定可行的想法大费周折、虚掷资源,倒不如思考要如何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强化在多个不同领域的生产制造能量与竞争优势,打造让其他对手无法超越企及的优势壁垒,这样的作法,对鸿海更实在。

    事实上,在过年前传出,鸿海将协助大陆共享单车业者摩拜(mobike)制造生产单车,可以说是一个小规模的尝试,也是鸿海启动多个不同领域生产制造布局的开始。

    在维持一贯高度生产效率与成本效益的前提下,鸿海能否生产制造多样化、能承担满足更多跨域生产制造的订单?这是鸿海面对未来的实际挑战,不是夹在中国与美国当中的进退两难,也不是独沽苹果的曾经沧海难为水,而是鸿海过去已经做了40年的生产制造。


© Copyright 2009 东盟投资(新加坡)国际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