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0-29
马来西亚对“一带一路”的质疑?
在当今的马来西亚,中资大量涌入的惊喜过后,质疑更像是一场无法摆脱的宿命。在马来西亚的选举政治中,在反对党的推波助澜下,在中小企业受中资强大挤压的窘境中,对中国投资的质疑,似乎有逐渐成为主流声音的趋势。
3月的一项统计显示,过去三年中企对马房地产投资超过21亿美元,超越新加坡,成为马国房地产最大的投资国。中国商务部数字显示,2016年前九个月,中国对马直接投资已经突破5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马来西亚地处东南亚战略要冲,文化东西交融,宗教和谐相处。同时,这里还生活着700多万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华裔。在中国的语境下,马来西亚既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国家,又是进入东盟及伊斯兰世界的桥头堡,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然而,中资也在马来西亚备受质疑,这看似无法摆脱的“宿命”,其实有着极其深刻的外部因素和内在逻辑。
2016年,全球经济动荡引发了马来西亚国内政治经济危机。是年,马来西亚社会遭遇石油价格走低、消费税抑制国内消费、林吉特持续贬值等多重压力,加上“一马公司”丑闻曝光,使得总理纳吉布带领的执政联盟危机重重、步履维艰。面对国内疲软的经济、反对党不断的批判以及选举压力,加大吸引外资成为执政党脱身困境的“救命稻草”。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加上马来西亚独特的种族政治环境的催化,就像一出远未完美的大戏,登上舞台中央的中资,在聚光灯下收获掌声和喝彩的同时,也必然收获奚落、嘲笑甚至质疑。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马来西亚还被种族政治所左右,但近些年来在对中资的态度上,马来西亚执政党联盟——马来西亚国民阵线(简称国阵),以及其当家大党——以马来人为主体的马来民族统一机构(巫统),对中资来马基本上持欢迎态度。
1974年,在现任总理纳吉布的父亲(马来西亚第二任总理)敦拉萨带领下,马来西亚成为东盟成立后第一个同中国大陆建交的国家。正是怀着这种“子承父志”的个人情结,与中国交好成为贯穿纳吉布执政生涯的主轴。同时,在美国对纳吉布就“一马公司”调查不断施压的背景下,一直被认为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的纳吉布政府,同中国的关系自然是不断升温,两国关系在2013年被成功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值得玩味的是,在纳吉布被一马公司丑闻缠身之际,中国正在加大对马投资力度,对于一马公司重大资产——“大马城”和Edra能源的重金收购,自然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一马公司的债务危机,以及纳吉布本人的政治压力。
反对党的质疑之声,并非空穴来风。两位政坛老手联手发动攻击,显然推高了问题的格局。驰骋马来西亚政坛22年的马哈蒂尔再度发声,尤其在马来乡村地区煽动性极强。他高调抨击中资,背后不单单是政党利害以及选举考量,也着实反映了马来西亚体制精英对中国崛起的疑虑。
在国阵政府试图把自己塑造成吸引中资救助国内疲软经济的功臣的同时,一向将矛头对准纳吉布的反对党联盟,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理所当然地不会与国阵保持一致。反对党批判纳吉布,自然也批判纳吉布支持的中国投资,并一口咬定“纳吉布引进中资并求助中国是为本身解困”。纳吉布去年11月访问中国,与中国签署了14项总值约1440亿林吉特(约合320亿美元)的备忘录,是马国史上与外国签署的最大投资。不出所料,此消息一出,即被反对党贴上“卖国”的标签。
纵然马来西亚朝野政党对此课题看法不一,但近些年中国经济的崛起,让马来西亚很难全盘否定“一带一路”带给本国的机遇。反对党联盟老牌成员党民主行动党,对中资的批判或许相对理智和冷静:有异于国阵政府大量吸引中资自由进入各种项目,民主行动党主张对其加以甄别,慎选中资项目,以保障国家利益。民主行动党政治教育局主任刘镇东认为,来自任何国家的外资,政府都有责任加以甄别及监管,中资也不例外。
在推动“一带一路”海外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同马来西亚反对党的直接互动不多,渠道单一。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使得马来西亚反对党对于“一带一路”的政策很难做出直接正面反应,反而是通过对执政党的批判和监督来间接发声。
然而,中国在马投资的长期性,需要中国政府在适当的环境下,加强与反对党对话与沟通,以应对马政局的不确定性。在非政府组织和社团扮演着重要作用的马来西亚社会,建立与这些团体的对话机制,可以帮助中国政府减少推行“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的阻力,在最大程度上倾听来自各方不同的声音,为中资在马来西亚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一带一路”的“大戏”已经上演,马来西亚将扮演重要角色。但在当前的马来西亚,华商华社对于“一带一路”的“一呼百应”,和其他族裔同胞“可有可无”的谨慎态度形成了强烈对比。在种族主义仍有市场的马来西亚,以及南海纠纷紧张局势的当下,若华社和华基政党与中资走地太近,势必会再次唤醒沉睡已久的对“效忠中国”的疑虑,引发局势的进一步紧张,从而影响中资在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