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首页 - 深度报道

中美贸易战背后的逻辑

  

    多日来,媒体把“中美贸易战”叫的那么铺天盖地、轰轰烈烈、如火如荼,俨然就是一场要把世界拖入末日的惊天动地大战……

    但是,黄金、白银、原油、精铜、橡胶等等这些国际性战略资源的价格并没有发生群体性剧烈变化,只是仍在照常波动而已,为什么?

一、中美贸易战的缘由

    在中美贸易谈判中,美国认为贸易双方应该按照统一规则进行公平贸易,中国则认为自己是发展中国家,有权利用关税对一些产业进行保护;美国认为市场换技术属于强迫技术转让,中国则认为这是你情我愿,天经地义;美国认为国企和政府补贴,扭曲了市场竞争,让美国的企业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则把国企认定为国家经济支柱,确立了把国企做大做强的基本战略方针……

    美国政府在2018年3月22日发表了对中国在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革新方面的政策、行为和实践的301调查报告。报告正文182页,参考文献注释1138个。报告有数据,有图表,有事实,有案例,论述严谨,逻辑清晰。

    2018年6月19日美国政府又发表了《中国的经济扩张是如何危害美国和世界的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报告》。报告全文35页,参考资料备注163条。这个报告并非一个简单的立场宣言,对文中涉及到的指控都注明了出处。在报告的第1页就指出:中国的商业组织,智库以及政府机构的一些报告,对于中国经济扩张的行为,政策和实践直言不讳。这些文件包括《2006年中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等文件。

    中国政府于2018年6月28日发表了《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白皮书。这个一万多字的白皮书列举中国已经和将要进行的贸易自由化改革,没有对美国这一系列报告中对中国的指控进行任何辩解或者反驳。

    中美双方在贸易战的大辩论中都在抢占“道德制高点”,表面看来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美国人按照游牧文化的思维逻辑在抢占“道德制高点”,中国人按照农耕文化的思维逻辑在抢占“道德制高点”,背后的实质就是“游牧文化道德制高点”与“农耕文化道德制高点”之争!是“丛林法则”与“田园法则”之争!

    美国主流舆论的看法是,美国在中美贸易中吃了大亏要惩制中国的政府。

    中国主流舆论的共识是,中美贸易战的实质就是美国要遏制中国的发展。

    美国政府的报告获得了英法德意日等主流国家的广泛认同,这些国家在中美贸易战中没有表现出对处于弱势一方的中国之同情。

    在中美军事战争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朝鲜战争中的上甘岭战役。上甘岭的高度是海拔1061.7米、面积是3.7平方公里,可以测量而来。中美双方的胜负可以用士兵伤亡人数、阵地最后留守人数等等军事标准进行评判。

    在中美贸易战争中,最著名的是或将是哪一场?道德制高点在哪里?高度是多少?面积有多大?中美双方的胜负评判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没有共同的标准,自然就会谈不拢。既然“谈不拢”当然就要“动真格”了。

二、窥破中美贸易战

    纵观美元指数波动的历史,每波危机似乎都出在某种“节骨眼”上,这些节骨眼的特点之一是在不同的地区按某种秩序出现;特点之二是大多出现在美元指数的某些下行阶段。

    中国主流舆论认为中美贸易战的实质就是美国要遏制中国的发展。按照这种舆论的逻辑,美国人搞金融危机、打贸易战,八十年代为了遏制日本的发展,九十年代是遏制俄罗斯的发展,二十一世纪遏制欧洲的发展……,总之,美国到处遏制别国的发展,遏制了全世界的发展。如此,遏制了一圈,现在该遏制到中国了。

    按这种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美国人其实就是遏制世界各国发展的“恶人”、“坏人”。

    这样的结论能让世人心里都信服吗?

    美国有句总统名言:“The business of the American people is business.”(美国人的事情就是要做生意;卡尔文·柯立芝,1872~1933)。其实这就是美国人骨子里的逻辑!只要有利于做生意,美国人什么事都会干,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看上去很高尚,实际上也是在为做生意服务。……。美国是一个具有实用主义政治传统的国家,是市场开放的信徒。美国人在处理外交事务时,一面充斥着实用主义的思维,一面又要展示高尚的意识形态,经常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奉行双重标准。但是折腾来闹腾去,到头了还是要做生意、要赚钱的。

    美国人既不是什么“坏人”,也不是什么“好人”,而是利欲熏心的“商人”。

    “非好即坏”的二元论思维范式,把中国人的心理推向了极端的对抗状态,使得人们情绪化、策略表面化,而不是理智化、深入化。

    商人的存在就是要赚钱的。美国人通过美元霸权谋取高额利润,这才是问题的实质!那么,美国人究竟是样谋取到高额利润的呢?首先,美国掌控着全球通用货币——美元,先走量化宽松(QE)之路,用大量货币涌入其它国家,对美元和美国市场高度依赖和开放的国家则会迅速推高经济,物价飞升。然后,美国通过紧缩政策忽然釜底抽薪,在泡沫最大的时候突然缩回,使该国骤然缺钱,物价迅速下降,很多资产变的廉价。这时,美联储开始加息,促使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再来抄底廉价收购优质资产,通过一张一缩变相侵占了他国资产,这就是美国金融战的逻辑。

    回顾历史,每一次美国的加息周期,都有多个新兴国家惨遭血洗。

    第一轮强美元周期启于1980年代,拉美惨遭债务危机;

    第二轮强美元周期启于1995年代,东南亚迎来金融风暴。

    第三轮强美元周期启于2010年代,欧债危机蔓延欧盟国家。

    例如,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背后就是“金融战争”。我们来回顾一下。

    1973后美元指数一直在走低,美联储在走量化宽松路线,美元印的很多,持续了5年左右的时间。这使得美元的供应量增大,这些多印的美元去了哪里呢?

    拉丁美洲!

    美元给拉丁美洲带动了投资,从而造就了70年代拉美的经济繁荣。到了1979年,美元指数开始走强,这时美联储决定关掉“美元洪闸”。于是正在欣欣向荣的拉丁美洲,突然间资金链条断裂了,美元大量回流到了美国。这使得1981年阿根廷通货膨胀率高达600%,阿根廷国内爆发大规模的反对以加尔铁里总统为首的军政府的运动。

    此时,阿根廷政府试图通过对历史遗留的马岛问题采取军事行动,从而转移民众视线来缓解国内危机。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人强行登陆马岛以东的南乔治亚岛并升起国旗。4月2日,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下令出兵占领马岛,马岛战争爆发。

    这是美国人希望的战争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给阿根廷制造更加混乱的场景,才能让全球的投资人判断拉美地区投资环境要恶化,迫使他们从拉美撤资。所以,美国兴奋地立刻宣布支持英国!

    美联储此时看准时机,立刻宣布美元加息,加息后的美元加快了资本撤出拉美的步伐。而撤出的资本几乎全到了美国,去追捧美国的三大市(债市、期市、股市),充当了“接盘侠”,给美国带来了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的第一个大牛市。美元指数从弱势的70多点一气上升到120多点的绝对强势。而美国的资本家们趁机去到拉美,购买那些价格已跌到地板的优质资产,狠狠剪了一次拉美经济的羊毛!

    1986年,美元指数第二轮走弱开启,之后长达10年的时间内,美元又像洪水一样向世界倾泄。也就是说美国又准备去剪世界的羊毛了,这次的目标是哪里呢?

    是亚洲!

    从1980年代开始,亚洲的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一跃成为全亚洲发达富裕的地区,号称“亚洲四小龙”。

    亚洲四小龙崛起采用的是“出口导向型战略”,就是可以通过产品来获得充足的美元。这种外向型经济的国家对外部世界市场的依附性很大。

    到了1996年,也就是美元打开洪闸门流向亚洲10年之后,美国人开始减少对亚洲的货币供应。于是这些国家的企业和行业遭遇流通性不足,有的干脆资金链条断裂,亚洲出现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征兆。这时,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带着他的量子基金和全球上百家的对冲基金,开始群狼般地攻击亚洲经济最弱的国家——泰国的货币——泰铢。

    由于泰铢在国际市场上的买卖不由政府主导,而泰国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大鳄的猛烈炒作,泰国经济不堪一击,泰铢危机爆发。并且立刻产生传导效应,一路向南,传导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然后北上传导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韩国,一直传导到俄罗斯,东亚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此时全球投资人判断亚洲的投资环境恶化,纷纷从亚洲撤走自己的资本。

    美联储不失时机地宣布加息。从亚洲撤出的资本又一次到美国去追捧美国的三大市(债市、期市、股市),充当键盘侠,给美国带来了第二个大牛市。美国人拿着他们从亚洲金融危机中赚到的大把钞票又回到了亚洲,去收购已经跌到地板价上的优质资产。亚洲经济又被金融危机狠狠剪了羊毛。

    为什么中国的人民币多年坚持管制不肯放松?为什么在美元加息后,各国货币竞相贬值时人民币不坚持贬值?

    这种表面看似伤害国内外贸企业的行为动机缘由就在于此。如果,中国在八九十年代像泰国、菲律宾一样把汇率对美国资本完全开放,在美国的紧缩政策和加息政策下,也会像泰国等一样被美国剪掉大把羊毛。然后,美国资本家就可以像在拉丁美洲和东南亚那样,拿着他们从金融危机中赚到的大把钞票回来购买跌到地板价上的优质资产。

    1999年,欧元诞生后想切走美元在全球货币结算量大蛋糕的份额,结果美国策划了两场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把欧元给打伤了。

    这就是美国金融战争的逻辑!

    如今,人民币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国际话题。2017年开始,欧洲的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已经将部分美元外汇储备转换为人民币。2018年5月,非洲14个国家的央行和政府官员讨论使用人民币作为该地区储备货币。

    在《窥破美元》第二章,作者论述了“美元周期性的基本规律”(第49页)。指出了无法抗拒的周期律。既然无法抗拒,那就巧妙转嫁。在第三轮美元周期,美国人在动脑筋打中国的主意,转嫁国内的某些危机。例如,用征收的关税来偿还“累积的21万亿美元债务”,同时降低美国人的纳税额度,缓解债务危机和民心危机。

三、中美贸易战的时间节点

    如图-1,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与金融危机的爆发。每波危机似乎都出在某种“节骨眼”上,这些节骨眼的特点之二就是在美元指数下行与上行的某个阶段出现,其中,在下行阶段出现的概率较大一些。

    那么究竟什么中美贸易战的“节骨眼”?微妙其实就在这里。

    从历史上的时间节点上来看,美元指数到达第三轮周期高位103的时间(2017年1月)不久,美元高位红利期尚存,美方的“重量级行动”应该再稍迟一两年。但特朗普急火火地宣布美国对中国加征税,原因之一是美国的中期选举日期临近,特朗普的选票问题已迫在眉睫,他要多弄出些“大政绩”有利于增加选票数量,特别是为其后面的总统连任奠定基础。

    在《窥破美元》第81页,作者揭示了出于文化方面的原因“中国牌”在美国拥有着较为广泛的民意基础,打“中国牌”可使美国政客少花钱而获取更多选票的奇效。所以,打“中国牌”已经成为美国政客的惯例,精明的商人特朗普总统当然也不会例外。

    近几年,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加快,人民币会切走美元在世界上货币结算量的蛋糕份额,美国人当然不愿意了。美国人要向中国发难,中美贸易战就是选项。这是原因之二。

    2018年8月4日,特朗普在俄亥俄州哥伦布郊外的大会上说:“我们真的改造了中国,现在是我们重建自己国家的时候了。”他认为,中国股市下跌削弱了该国在不断升级的贸易战中讨价还价的能力。

    2018年8月5日,特朗普在推文上称,在与中国的贸易战中他占上风。他告诉支持者们说,对贸易采取强硬手段是“我擅长的事”。他在指出,关税发挥“很大的”效果,进口商品应该课税,否则就应该在美国生产。

    特朗普在推文中指出:“地球上每个国家都想要从美国获取财富,总是对我们不利,”。“我说,他们的东西来美国,就要课税。”他还暗示,征收的关税可以用来偿还“累积的21万亿美元债务中的一大部分”,同时降低美国人的纳税。

    特朗普宣布美国对中国加征税,一来可以解决令多位前任总统头痛的历史遗留“债务顽疾”,从而获得不凡的政绩资本;二来可以降低美国人的纳税额度获取选民之心,可谓一举两得,为其后面的总统连任增加了大筹码。

四、中美贸易纠纷的新常态

    中美建交近四十年以来,美国一直在试图将中国纳入美国人主导的全球秩序体系中,按照美国人的思维范式去运作。美国人认为,美国文化是地球上最优秀的文化,美国人有责任向全人类推广美国文化。但是,历经多年后他们发现,快速发展的中国正在成为美国全球霸权的最大挑战,原来的愿望落空了。因此,美国的精英阶层们,无论是朝野两党还是学界,其主流观点已趋于一致——与中国的战略博弈已经成为新常态:吵吵——和和——吵吵——和和……。有利就和,无利就吵。美国人自然就会打出“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战略战术。

    美英、美欧就没有贸易纠纷吗?媒体为什么不叫嚣“美英贸易战”、“美欧贸易战呢”?

    主要原因应在于文化方面,欧洲主流国家与美国有着相似或相近的文化,同属“游牧文化”的后裔。而中国与美国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农耕文化”的后裔。所以,美国与欧洲国家在贸易方面出了事,存在着可调解的思维逻辑基础,充其量是“纠纷级”。但是,美国与中国在贸易方面出了事,缺乏可调解的思维逻辑基础,终究会发展到对抗性的“战争级”。

    作为民主国家的美国,“中国牌”拥有着较为广泛的美式民意基础,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吃瓜群众”比较多。所以,美国政客在需要的时候都会打打“中国牌”,屡试不爽。

    在《窥破美元》第123页,作者专门论述了“文化与文明”,指出“地域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文化的地域性差异是一种在该地域以外的社会中难以理解甚至无法容忍的逻辑,这也是导致各种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之一。”

    既然是地域那就应有边疆——疆域。如今,边疆的概念已经从“地理边疆”演化到“文化边疆”及“贸易边疆”等。美国的“唐人街”就是案例。“唐人街”在地理上处于“美国境内”,而在文化上则处于“中国境内”。

    同理,我们可以看到“贸易边疆”的案例,美国公司在中国办企业,例如麦当劳、肯德基等,在地理上处于“中国境内”,在贸易上则处于“美国境内”。中国公司在美国办企业,例如福耀玻璃等,在地理上处于“美国境内”,在贸易上则处于“中国境内”。

    在《窥破美元》的前言(第13页),作者开篇就写道:只要有利于做生意,美国人什么事都会干,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看上去很高尚,实际上也是在为做生意服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美两国元首因实际利益的需要而跨越“意识形态的鸿沟”,竟能在没有建交的情况下走到一起,本身就是绝佳的例证!而美国能出“红色资本家”,更是令人叫绝!

    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边疆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模糊,有时人们也说不清是在哪里。边疆模糊了,约束就少了,做生意就会有更多的自由了。用三观法看所谓的“中美贸易战”。在《窥破美元》第148页,中美之争的大格局,作者指出:中国社会的主流现在处在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的转型时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主流处在信息时代与知识时代的转型时期,两者的主流不在一个时间域和空间域,所以,从宏观上看美国的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对中国不会形成颠覆性的冲击。

    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独具一格的中华文明,在治国理论与实践上所具有的软实力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老祖宗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治国智慧。同时,幅员的辽阔与人口的众多,客观上给了中国的执政者很大的施政“回旋余地”;层次复杂的地理结构与社会结构,客观上也对来自外界对中国的冲击形成了巨大的“缓冲带”(例如,八国联军攻占国都北京,慈禧太后可以迁都西安;日本鬼子攻占国都南京,蒋介石可以迁都重庆等等)。

    中国作为一个行为体,在时间、空间、能量等三个方面所具有的独特而巨大的规模和体量优势,使得外界因素在宏观与中观层面对中国能够形成的冲击程度都将十分有限,这也就是毛泽东的辉煌巨著《论持久战》所依据的基本原理。依据老祖宗留下来的治国智慧,中国是能够发展下去的。

    所以,宏观上看所谓的“中美贸易战”,也就是一个阶段性的事件而已,特朗普之后的“张三普”、“李四普”,为了自身选票和美国利益审时度势而扭转“战局”,又会出现某个中美“蜜月期”;1972年,中美两国元首竟然能在没有建交的情况下走到一起就是例证。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商人永远会把利益放在首位。

    中观上看,对中国的经济会有一些影响,特别是以出口贸易为主的企业影响较大,但是,猫有猫道,鼠有鼠道,各有各的活法。改革开放风风雨雨四十年,中国的民企已经是“老练的游击队员”,中国的国企是“皇家队”、“背靠大树好乘凉”。微观上看,中国的经济的多元化已经形成,影响是暂时的,堤外损失堤内补,这路不通走那路。中国政府提出了“鼓励创新,增加内需”等策略,将会继续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 Copyright 2009 东盟投资(新加坡)国际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