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首页 - 深度报道

如何稳增长?基建再次“挑大梁”

  

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出炉后,基建投资数据的增长符合了外界的预期。

1~6月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全口径)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9.3%。单月看,6月基建投资(全口径)同比增长12%,较5月的7.9%提升4.1个百分点,增速大幅提升。

目前稳增长政策思路明确,即扩大有效投资。6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支撑基建投资增速放量;6月29日召开的国常会提出,将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起到加大投资撬动作用,理论上能撬动1.5万亿元投资。

有分析认为,要确保实现今年5.5%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基建投资增速需要达到这一增速水平的两倍。外界普遍认为,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以及项目进入实际开工阶段,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仍将走高。

在这一轮基建投资中,地方政府还需要在短期与长期效益、更广泛的社会效益与更直接的经济效益中做更多平衡,最大限度地撬动民间投资,同时避免上一轮基建遗留的政府债务问题。有经济学者感慨,上个世纪90年代当中国开始大规模修建高速公路时,外界很难理解,后来才认识到那一轮基建投资对于后续吸引产业的意义,“现在需要找到像当年高速公路项目一样的基建项目进行投资”。

在适度超前建设的要求下,中国正在迎来又一轮强劲的基建投资周期。

发债速度如何转化成项目速度?

2022年专项债发行进度之快,足见基建投资之迫切。

专项债,即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有财政领域学者告诉记者,因其不计入财政赤字,近年渐成基建投资主要资金增量来源,2020年以来每年发行额度均在3万亿元以上。

今年中央安排新增专项债规模3.65万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但加上去年结转的1.2万亿元,意味专项债可用资金达到4.85万亿元。更重要的是发行节奏明显提前,国务院在5月底下发的33项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中要求,2022年新增专项债须在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力争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

“今年新增专项债已经在上半年完成发行。”中财-中证鹏元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执行所长温来成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相比于去年,专项债发行较快,对基建投资的推动作用比较明显。

工程机械行业也被视为基建投资的“晴雨表”。“2009年行业供不应求的情况比比皆是,受制于产能,施工方求购一台塔吊往往需要联系几家供应商,供求比甚至可以达到1:5,甚至连工程机械操作人员都难以招到。”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吕莹还记得2009年行业热火朝天的景象,行业头部企业此后一度进入扩张周期,三一重工员工数从2009年的2.2万人升至2011年的5.2万人。

“今年上半年主要工程机械产品销售量确实下降幅度较大,半年减少10万台,1月、2月总体情况尚可,3月、4月比较低迷,4月是业绩最差的月份,5月、6月回升,特别是6月改善幅度较大,但难以在一个月完成反转。”吕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与外界感知的基建投资推进力度有些落差。

他解释说,部分原因是很多项目实际工作并未完全展开,需要前期准备工作,而非资金到位后马上开工,“我曾经调研过某个号称‘集中开工’一批项目的地方,名义开工与实际开工各占一半。”

温来成介绍,此前曾有审计结果显示,专项债资金闲置的情况比较突出,闲置时间或超过一年。“主要原因是一些入库项目质量不高,比如一些项目没能完成提前审批,导致资金到位后难以立即开工,造成拖延。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储备专项债项目时,做足事前准备工作,现在参与基建项目审批的部门比较多,如一些地方参与审批的部门多达十几个。”


© Copyright 2009 东盟投资(新加坡)国际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