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9-27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上海上市
6月8日上午,郭台铭在上海证交所敲钟,正式为富士康的上海A股上市之路拉开帷幕。据悉,上市的主体全称为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成立,股票简称为工业富联。
上市后,其股价开盘后涨幅44%,达到了新股涨停限制位,每股报19.83元,市值达到3906亿元,超过美的、海康威视等,成为A股市值第14大公司,科技股第一大公司。
总部设在深圳的富士康又名鸿海精密(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是苹果(Apple)的主要代工企业,但近年来一直试图提升自身在价值链中的地位,设计和生产自己的先进设备,而不仅仅是把进口的高科技部件组装成iPhone和个人电脑。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Foxconn Industrial Internet, FII)制造电子设备、工业机器人和云计算组件。
这家简称为工业富联(FII)的富士康子公司去年的收入相当于560亿美元,而总部位于圣何塞(San Jose)的硬件生产商思科(Cisco)的收入为480亿美元。工业富联将利用IPO所募资金发展与5G移动互联网和自动化制造相关的业务。
在阿里巴巴(Alibaba)和百度(Baidu)等国家冠军企业选择在纽约上市后,中国政策制定者试图吸引领先的科技集团进入本土资本市场。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一个有关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DR)的新监管框架。该计划仿效的是让外国企业股票得以在美国交易的美国存托凭证(ADR)。
CDR将为已在海外上市、或者根据正常制度达不到A股发行资格的集团提供一种机制,让它们实现在中国大陆上市。
但是,中国证券监管机构也在严格控制IPO的速度——尤其是在市场疲软的时候——以避免二级市场被“吸血”;“吸血”是中国国内交易员普遍使用的一种说法。自1月下旬触及13个月高点以来,上证综指(Shanghai Composite)已下跌11%,其中包括周三下跌1.4%。
“监管者费尽心思在支持独角兽上市和维护市场稳定之间达到平衡,”平安证券(Ping An Securities)计算机行业分析师闫磊表示,“富士康模式将成为未来中国独角兽IPO或CDR发行的样板。对市场的短期冲击已被(这种交易结构)显著减轻。”
尽管招股说明书避免使用“基石投资者”一词,但该交易将30%的新股分配给了所谓的“战略投资者”。与传统的基石投资者一样,这些投资者也将面临一至三年的禁售期。一个罕见的安排是,70%的非战略机构投资者也将接受12个月的锁定期。
工业富联的发行价相当于该公司2017年盈利的17倍,在估值上远低于中国证券监管机构近年实行的23倍市盈率的非正式上限。
从招股书申报稿上报到首发过会,富士康一共用了36天,创造了A股上市IPO的最快速度。再到今天的敲钟,富士康一共用了4个月时间。
据郭台铭日前表述,之所以选择A股上市,是为了让大陆员工也能拿到股票。
招股书显示,富士康工业互联网的主要股东包括中坚公司(持股比例41.14%)、深圳富泰华(持股比例24.62%)、Ambit Cayman(持股比例10.73%)、深圳鸿富锦(持股比例9.23%)等。据了解,上述公司皆为鸿海精密(富士康为鸿海在大陆的投资公司)下属企业。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富士康工业互联网的战略投资者中,我们也看见了BAT、一汽、鞍钢、中国铁路等互联网巨头、制造业集团的身影。
此前,郭台铭曾表示,未来科技领域的最大革命就是工业互联网,其产值是消费互联网的100倍。
当前,针对这一方向,就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公司,其提供一个平台、五大解决方案,分别是工业互联网平台BEACON、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通信网络设备解决方案、云服务设备解决方案、紧密工具解决方案、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
另外,招股书也显示,其所募集的资金也将用于工业互联网平台、高效能运算平台、网络通讯设备、5G工业互联网系统、高端手机精密构件等20个细分项目。
可以看出,在工业互联网这一块,富士康早早地就开始重点布局。
巧合的是,就在昨晚,工信部发布《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18年工作计划》,着重针对“工业互联网”提出了多项支持措施,涉及到融资等多个方面。
对此,也有专家表示,一直以来,我国相关政府部门都比较重视工业互联网发展,此次工信部提出支持工业互联网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这将有益于工业互联网企业的发展。
对于富士康而言,在自己上市前一夜,工信部发布政策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这无疑是一件利好事情,可谓“双喜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