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首页 - 深度报道

发达经济体下行压力凸显

  

   pbu455990_02.jpg进入下半年,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发布针对各大主要经济体的前景展望。总体来看,虽然发达经济体总体增长势头没有变,但是美国的强势增长与英欧日的温和增长差异显著。同时,对于美国经济中期耐力的质疑、全球金融环境收紧的担忧以及政治不确定性的关切等正在为发达经济体经济带来下行压力。

美国领跑发达经济体

   4.1%的二季度环比增长初值使得美国经济在发达经济体中领先于其他国家。这一数据虽然逊于各方此前预期的4.2%增速,但仍是2014年三季度以来的最强势表现。就增长贡献率而言,净出口贡献率1.1%符合预期,4%的消费支出则远超预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固定资产投资的下降。

  相比而言,2017年经历了快速增长的欧元区和日本似乎已经过了“峰值”。欧元区最新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环比折算年率增速为0.3%。虽然较一季度的疲弱增速有所增长,但是增长不及预期的0.4%,复苏动力微弱。截至目前,日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尚未出炉。国际经济分析机构福克斯经济研究公司认为,考虑到日本国内工资增速放缓持续压低消费信心,5月份工业产出呈现4个月来首次下滑等因素影响,二季度日本虽然摆脱一季度萎缩状态实现增长态势,但总体复苏力度低于预期。路透社调查预计,日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较一季度增长0.3%。

   英国近期经济增速走势与欧元区类似。在经历了一季度的低迷之后,二季度一系列数据表明经济重回正轨,但动力远不如前。市场调研机构马基特公司认为,近期英国经济受到以零售业和批发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支撑,服务业PMI已经达到了2017年四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按照当前的前瞻数据显示,英国二季度经济增速可能维持在0.4%。

短期稳定难掩预期分化

   在当前上半年产出快速扩张的情况下,6月份美联储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别预测年内美国经济增速为2.4%和2.7%。花旗银行更为乐观,认为二季度库存减少一定程度上拉低了美国经济数据,三季度补库存的态势将为后续经济提供信心;同时,二季度净出口对GDP的贡献主要是美国农产品价格优势,三季度净出口数据不会发生较大反转。因此,年内实现特朗普政府3%的增长目标难度并不大。

   对于欧元区而言,虽然近期经济增长速度低于预期,但是增长前景总体稳定。近期的前瞻数据显示,内部需求稳健为年内欧元区保持增长态势提供了支撑。在外部贸易环境不确定性上升的情况下,欧盟与日本签订的自贸协定将大幅促进双边贸易,为欧元区后续发展提供了外部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欧元区虽能维持增长态势,但是经济动力不足的态势在三季度初更为明显。马基特数据显示,7月份欧元区综合产出指数和服务业指数分别为54.3和54.2,低于6月份的54.9和55.2。这一回落是欧元区内的整体回落。数据显示,除了德国综合PMI指数提升至4个月新高之外,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爱尔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西班牙综合PMI指数更是下滑至56个月以来的新低。因此,福克斯公司调查显示,虽然欧洲央行和欧委会都将2018年经济增速预期设定为2.1%,但相比于3个月前市场2.3%的预测出现了回落。

   与欧元区类似,各方预计2018年的日本经济增长动力将明显弱于2017年。最新的7月份PMI指数也显示,日本服务业部门总体维持了此前的弱增长态势,最新数据为51.3,较6月份的51.4出现微弱下滑。虽然连续商业信心维持正向态势,但乐观程度持续下滑。相比之下,制造业前瞻数据令人稍显不安,PMI下滑至11个月以来最低水平52.3,产出增速稳健但下滑至4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新订单增速也下滑至21个月以来最低水平。因此,虽然日本央行预计年内日本经济可能实现1.4%至1.7%的增长,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主要投资机构分别预计年内增速只有1%或者1.1%。

   相比其他三大经济体,英国的增长预期是一如既往“低调”。虽然二季度从一季度微乎其微的增长中进一步复苏,但各方对于其年内经济展望并不乐观。核心挑战是此前英镑贬值的出口红利因脱欧不确定性并未转变为供给侧的资本投资,其他固定资产类投资也因为不确定性陷入停滞状态。虽然政府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开支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撑,但二季度支撑英国经济反弹的服务业增长持续性令人担忧。数据显示,三季度服务业部门开局不佳,7月份的服务业PMI从前一个月的55.1下滑至53.5,商业活动和订单数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因此,尽管英国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均预测年内将实现1.4%的增长,但福克斯公司对数十家投资机构预测统计的中值为1.3%。

美国经济可持续性存疑

   短期美国经济强势增长成为支撑发达经济体整体向好的关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报告开始关注“下一轮危机何时到来”“美国经济拐点何时到来”。

   美国经济的中长期增长动力争论并非毫无根据。由于2年期和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差被视为美国经济晴雨表,因而有关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趋平的讨论热度从未削减。虽然一季度10年期国债在首次逼近3%之后逐步回落,短时间内将投资者关注度转移至长期债券收益率上扬方面,但收益率扁平化的趋势一直在延续。事实上,8月初美国圣路易斯联储发布的2年和10年期国债利差已经下降至0.30%以下,为11年来的最低水平。这也使投资者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产生了怀疑。

   虽然当前情况距离作为危机前兆的收益率曲线倒挂仍然有着一定的差距,但越来越多的分析开始关注造成长期债券收益率上升乏力的根源。美联储加息提升短期利率,长线投资机构增持长期债券压低长期利率能够部分得到解释。然而,投资者越来越担忧这是不是意味着本轮经济周期已经进入了后半段,投资者对于长期经济乐观的态度开始下滑。解释这一预期的核心在于美国经济的长期结构性困境,包括美国政府大规模赤字财政导致债务绝对水平过高、人口老龄化以及保护主义压低中长期劳动生产率等因素。

   令投资者担忧收益率曲线和长期增长前景进一步恶化的原因是美联储加息路径。分析认为,美国经济增长的强势正在迫使美联储可能以快于此前预期的速度加息。近期无论是减税还是大规模基建计划,美国政府刺激经济的发力重点都是在需求端。但是,劳动力市场供给已经开始显现出紧张,失业率的历史低位已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供给侧的紧张。虽然近期企业的资本投资处于高位,但7月份美国供应商协会制造业指数显示,多数企业投资存在顾虑,担忧应在何领域投资多大规模。考虑到投资转化为供应能力的迟滞效应,未来通胀可能因美国政府政策而抬升,迫使美联储即使面临长期经济增长乏力态势也不得不加息,进而给美国经济带来风险。

政治不确定性产生影响

   2017年影响全球发达经济体的政治因素可能大多局限于个别地区,如英国脱欧、朝核问题,2018年发达经济体面临的政治不确定性不仅包括脱欧、伊核、欧洲移民等地区问题,更为关键的是全球性贸易保护主义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已经开始显现。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商业投资信心下滑以及投资与供应链条面临冲击,成为日英欧三方后续展望中的核心下行压力来源。

   对于欧元区而言,虽然7月底美欧领导人会晤结果超预期积极,但各方对于未来贸易环境预期仍持谨慎态度,多数欧盟内部制造业企业开始调整产业供应链布局应对已经开始的贸易摩擦。马基特总监罗博·德博森表示,贸易环境变化已经开始冲击欧元区制造业企业的信心。这在德国经济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凯投宏观日前表示,近期6月份的工业和贸易数据表明,德国经济虽然此前动力强劲,但已经明显感受到了贸易紧张形势的负面效应,预计未来将温和放缓。

   对于日本来说,近期制造业部门前瞻数据,尤其是海外订单数量和商业信心波动凸显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更令日本经济感受到寒意的是日元的汇率风险。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无疑会使被视为避险资产的日元成为各方增持的对象。日元后续升值将对本已处于艰难境地的日本制造业造成二次伤害。

    对于英国而言,国际贸易大臣利亚姆·福克斯虽然与美方代表接洽多次,但有关各类关税豁免的请求仍然没有结果。相比贸易战的直接冲击,英国央行行长卡尼表示,英国更加担心贸易战背后带来的全球投资信心下滑对英国经济的间接冲击。除此之外,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困扰英国的脱欧难题尾部风险凸显。虽然各方仍然预测英欧可能实现某种程度的妥协,但利亚姆·福克斯“无协议脱欧概率为60%”的判断不得不令越来越多的商业机构担忧英国经济前景。

发达经济体增长或受美国“阻击”

 随着美国贸易保护政策的负面效应逐渐显露,德日等国不约而同地表达出“上半年增速不错,下半年展望不佳”的疑虑。发达经济体在下半年的增长很有可能遭遇美国贸易政策的“阻击”。

 德日等国近日陆续公布的“成绩单”显示,发达经济体在上半年收获了不错的经济增长,有些指标还超过了预期。不过,随着美国贸易保护政策的负面效应逐渐显露,德日等国不约而同地表达出“上半年增速不错,下半年展望不佳”的疑虑。发达经济体在下半年的增长很有可能遭遇美国贸易政策的“阻击”。

 8月14日,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该国经济二季度环比增长0.5%,好于市场预期。同时,德国经济一季度增速也从0.3%上调至0.4%。不过,在德国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的展望中,由于美国政府关税政策的影响,这种增长势头能否在下半年继续保持还不好说。德国联邦经济部在声明中表示,“目前全球不确定性增加正影响对德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及国内投资”,此前德国联邦经济部部长彼得·阿尔特迈尔则明确指出,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正在“摧毁”就业和经济增长。德国智库伊福经济研究所也下调了今明两年德国经济增长预期。

 日本面临的境遇与德国颇为相似。10日,日本内阁府的初步数据显示,2018年第二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增长1.9%,不仅扭转了一季度出现的负增长局面,也好于市场预期。不过,日本政府方面和研究人员同样表达了对美国挑起经贸摩擦的忧虑。日本大和综研经济学家小林俊介表示,“担忧中美经贸摩擦会影响日本企业出口”。日本财务大臣麻生太郎则表示,“中美贸易摩擦等多种因素可能会对日本经济产生影响,未来面临不确定性”。

 即便是美国自己,也正受到贸易保护政策冲击的困扰。8月14日,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7月份美国农产品出口价格指数环比下跌5.3%,创下7年来的最大跌幅。从美国劳工部的数据看,7月份不仅出口大豆的价格降了14.1%,玉米、小麦、水果和干果出口价格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下跌。

 在一些人看来,美国当局挑起经贸摩擦的最大底气来自高企的经济数据和屡创新高的股市。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美国股市持续多年的大牛市正在接近尾声。美国牛顿顾问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马克·牛顿近日表示:“最早在2019年春季,美股可能会面临一轮40%至50%的大幅度调整。”

 分析认为,当前美国经济的繁荣与尚未完全退出的宽松货币政策有着密切关系,一旦彻底断了货币宽松政策“这口奶”,美国经济走向何方仍是未知数。今年以来,美联储悄悄放慢“缩表”节奏,也折射出对这个问题的深深忧虑。

世界前20大经济体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成员国GDP统计数据,全球前20大经济体的相关数据大体如下表。

美国是毫无例外的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2017年其经济总量依然超过了19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比重仍然达到24%左右。从1895年,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以来,他已经在这个宝座上坐了一百余年的时间。但是,自二战以来,美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其实一直是呈下降的趋势。从二战结束的50%下降到1980年的35%,再下降到目前的24%。

    中国自2009年超越日本以来,就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GDP总量12.25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约为15.5%,占美国GDP的比重为63%。根据众多机构的研究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或者超越美国。

    之后的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作为作为全球老牌的发达经济体,其经济总量长期排名世界前列。不过本世纪以来,随着几大新兴经济体,尤其是金砖国家的快速发展,他们在国际上的排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比如2017年排名第七和第八的印度、巴西,已经在经济总量上和英国、法国差距越来越小。

    在排名十名之外,汇集了全球众多的区域性大国,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印尼等等。

    从经济增量上看,中国无疑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2017年中国大陆地区经济增量高达10500亿美元,超越欧盟的8000亿美元和美国的7600亿美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发动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度达到了30%左右。

    经济增量超过了美国,意味着中国不但在相对值上接近美国,而且已经在GDP的绝对值上和美国差距越来越小。呈缩小相对值直到缩小绝对值,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 Copyright 2009 东盟投资(新加坡)国际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