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7-05
东南亚棕榈油可持续发展困局如何破?
全球产量、进出口和贸易量最大的植物油品种是什么?答案是,棕榈油。
从加工食品到化妆品、肥皂、洗涤剂,乃至能源燃料,棕榈油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看似无形却无处不在。棕榈油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产品,在其为种植国带来经济收益、助力减贫等积极效果的同时,也对种植区的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作为全球第四大棕榈油消费国家和地区,欧盟于2022年发布的《欧盟零毁林法案》(EU Deforestation Regulation, EUDR)规定,欧盟将在2024年底前彻底停止进口和出口供应链任何环节牵涉毁林的产品,其中就有棕榈油。
全球85%的棕榈油来自两个国家:印尼和马来西亚。一场关于种植端和消费端的“拉锯战”早已不可避免。
《欧盟零毁林法案》剑指什么
据中国观察者网报道,在2019年3月14日,欧盟委员会作出最终裁定,认定主要在马来西亚和印尼的棕榈种植业会导致滥伐等环保问题,因此棕榈油(2公顷以下小种植园出产除外)不再被认为是“可再生能源”。在欧盟各国到2030年使用“可再生能源”必须达到32%的硬指标下,使用棕榈油变得非常不经济。
2022年5月16日,欧盟理事会批准的《欧盟零毁林法案》规定,欧盟将在2024年底前彻底停止进口和出口供应链任何环节牵涉毁林的产品,其中主要包含7类关键的大宗商品及其衍生产品:牛、可可、咖啡、油棕、橡胶、大豆和木材。
该法规已于2023年6月29日正式生效,将于2024年12月30日强制执行,微型和小型企业将放宽至2025年6月30日。
欧盟是“毁林和森林退化相关商品”的主要消费区域,而这相关产品中,剑指“棕榈油”。全球棕榈油消费国家和地区中,欧盟排在第三位,前两大消费国分别是印尼、印度,中国排在第四。
2024年5月8日,马来西亚种植园企业和商品部长佐哈里在X平台发文写道:“马来西亚不能在棕榈油问题上采取防御态势”。他表示,马来西亚反而需要向世界各国展示“马来西亚是可持续油棕生产国,同时致力于保护森林和环境永续性”。
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佐哈里计划向欧盟、中国与印度等贸易伙伴赠送红毛猩猩,并将这项崭新的外交战略与中国的“熊猫外交”相提并论。此外他也呼吁棕榈油企业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协助保护马来西亚野生动物,并提供野生动物相关技术与专业知识。
可持续棕榈油之路
暂且不论马来西亚是否真的要“买棕榈油,送红毛猩猩”,很多人可能不禁会问,既然棕榈油如此备受争议,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没有棕榈油?目前的答案是否定的。
棕榈油是利润最高的植物油,与其他植物油作物相比,其产油量高出6~10倍。生产棕榈油使用的土地在所有油料作物使用土地中的占比不到10%。若从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角度出发,人类若想获得同等数量的植物油,那么就需要5倍于油棕树的种植面积。这可能会导致更高的毁林率、更多温室气体排放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世界自然基金会表示,减少对森林和自然的负面影响,以可持续的方式种植和生产棕榈油,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
棕榈油行业的许多主要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一直在推动采取更可持续的措施。最大且最知名的棕榈认证是于2004年由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棕榈油产业链上的重要的跨国公司成立的可持续棕榈油圆桌倡议 (Roundtable on Sustainable Palm Oil, RSPO)。目前,全球交易的棕榈油有约1/5是由RSPO认证的。
除了可持续棕榈油圆桌倡议(RSPO),常见的棕榈油认证还有,雨林联盟可持续农业标准(SAN/RA)、国际可持续发展与碳认证(ISCC)、马来西亚可持续棕榈油认证(MSPO)、印尼可持续棕榈油认证(ISPO)。
印尼和马来西亚的努力尝试
ISPO于2009年创立,是印尼政府的一项政策工具,旨在提升印尼棕榈油的可持续性和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支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并关注环境问题。自2014年起,ISPO体系具有强制性,因此经常被称为“合法性标准”。
马来西亚的MSPO认证方案则于2015年生效,用于支持中小型种植者。这些种植者在历史上无力承担RSPO认证的费用,未能可持续地经营。2019年12月,MSPO认证方案从自愿性方案变成强制性方案。此举也被业界认为可以有效限制马来西亚棕榈油行业的无序扩张。
MSPO执行以来,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据马来西亚大宗商品和种植园部长称:截至2024年4月,494万公顷(相当于油棕种植面积的87.4%)、446家棕榈油厂中的407家,以及覆盖面积542,215公顷的151,152个小规模种植户(占总数的66.0%)获得认证。此外,马来西亚可持续棕榈油将启动2024—2026年战略行动计划,聚焦于建立一个强劲且可靠的可持续性认证机制,确保行业合规,提升MSPO认证的价值,并扩大对此类认证的认知与认可。
可持续棕榈油的探索之路仍将继续。而且只要人类还需要棕榈油,这场关于棕榈油消费端和生产端的“拉锯战”,就仍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