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0
安倍经济学气数已尽
香港《南华早报》称,安倍经济学旨在筹措资金让日本在亚洲内外发挥越来越大的经济和战略作用。在经济上变得更为强大的日本会在军事上和战略上更加强大,从而与中国抗衡。
但在对外宣传中,安倍经济学是一项单纯的、中立的战略,目的是终结日本的通货紧缩、使之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电机。
安倍在2012年上台后不久抛出“三支箭”中的头两支——货币刺激措施和财政扩张措施。
但在安倍经济学的指导下,日本既没有摆脱通缩心态,也没有像安倍展望的那样每年增长3%。政府现已将其宣称的恢复财政平衡目标的时间推迟了五年(到2025年)。
日本银行近日(在重大国际事件的掩护下)悄然宣布它不再维持将日本通胀率提高到每年2%以上这一(已经推迟了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当前水平的两倍。
使事情愈发复杂的是,尽管日本央行的政策使日元保持着能让日本在出口市场具有竞争力的水平,但由于唐纳德·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经济政策和贸易战威胁,全球需求开始下滑。如果无人想买,那就连货币疲软也提振不了出口和利润。
截止到2017年年底,日本安倍政府财政负债已达GDP240%,而在安倍彻底放弃“旧经济三箭”,遗留下来的宣告无效的策略,更为前任留下的债台再记一大笔。“新经济三箭”需要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
作为安倍晋三钦点的日央行行长黑田东彦也很无奈,根据6月22日公布的日本5月全国核心CPI数据看,年率增长0.7%,持稳于4月增幅,再度突显日本央行所面临的挑战,即实施逾5年的庞大刺激措施仍未能推动通胀逼近2%。
更让黑田猝不及防的是安倍政府再次把他往悬崖边推了一把。日本内阁会议日前通过了支撑经济发展的“未来投资战略”和指导经济财政运营的基本方针。原定2020年实现的压缩赤字、实现基础财政基础平衡的目标被推迟到2025年。
“未来投资战略”旨在通过科技引导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国家长期经济发展增强后劲。包括加快研发和实施自动驾驶技术,为2020年公共道路实现自动驾驶普及完善相关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尽可能减少对原油煤炭的需求;发展IT技术,加快医疗机构数据共通,减少重复检查、药物浪费等情况;提出在2019年10月实现婴幼儿免费入托;为家庭条件不佳的大学生减免学费;同时放宽签证条件,接受外工的人数更多。
其中的新能源技术已经提上日程,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日前宣布,该国部分企业及学术机构将在未来5年内联合研发下一代电动车全固态锂电池,争取在日应用于新能源产业。该项目总投入100亿日元,丰田、本田、日产、松下等23家汽车、电池和材料企业,以及精度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15家学术机构共同参与研究。
在健全财政方面,“未来投资战略”提出2019年10月份将消费税从目前的8%提升至10%。叶氏炼金YESMACD,同时,为缓解增税对经济的打击,将在2019年、2020年度对购置车辆、住宅等提供政策优惠。在此基础上提出2025年实现基础财政的基本平衡,抑制社会老龄化带来的社保费用增加。为此,要求2021财年的财政赤字控制在3%以内,债务余额控制在GDP的180%左右。
早在2015年,安倍政府就提出了2020年消灭赤子实现基础财政平衡健康发展的目标,但因市场消费欲望持续下降,连续推迟两次。是以现在外界对安倍政府能否顺利健全财政计划表示质疑,尤其是2022年战后婴儿高峰期出生的人口正式迈入75岁的高压阶段,老龄化带来的压力会攀升至历史最高。如果安倍政府选在这个时刻增税,更有可能是被逼增税,没有足够的经济空间,也就意味着可能会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7月,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将召开会议,对其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预期进行季度检讨。叶氏炼金YESMACD认为,日本央行已然陷于困境之中,此时应该关注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以互联网为主体的网购模式正在不断压榨大卖场零售商的生存空间,物价会随着发展逐渐深化承压。但若是过多强调结构性因素,又会影响到当前日本央行的QQE进展,进而对安倍政府的经济政策调整不利,且会被市场认为是通胀上升前的利率调整信号,这会导致日元升值并再次打压物价。
长期以来,日本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背离已经为日本经济后续发展留下了不可忽视的隐患,QQE看似短期支撑了经济的继续发展,但对于老年化经济机构毫无帮助,只是在脸面上好看了些许。财政失衡导致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不平衡,最终带来的通胀不是健康的通胀,在追求通胀的同时,央行应该做好十分的准备,一旦两者的背离转变为矛盾、冲突,最终引起的经济动荡不是日本所能承受得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