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

首页 - 专家视角

OPEC走向式微,还是自我救赎?

  

   低迷不振的油市终于盼来了利好消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同意2017年上半年将原油产量削减120万桶/日;俄罗斯、阿曼和墨西哥等国同意减产55.8万桶/日。国际能源署(IEA)称如果各方都遵守协议,市场2017年初可能会短缺60万桶/日。

  这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OPEC达成的首个限产协议,标志着这个以沙特为首的卡特尔组织政策方向的逆转。

  有人认为,减产意味着“英雄末路”,OPEC主宰石油市场的神话已被打破;另一些人认为,减产象征着“王者归来”,这恰是OPEC务实的表现。

  低油价给沙特等国带来的冲击在2015年已有所显现。对于这些产油国而言,由于发现低油价依然无法彻底扼杀美国页岩油,并且对页岩油的繁荣已造成打击,因此已无必要继续承受低油价带来的损失。

两年来的低油价使OPEC摸出了美国原油产量的下限。美国原油产量最高曾达到960万桶/日,但低油价将原油产量压制到840万桶/日附近时,就很难继续向下了。所以在这样的现状下,不如适当地提高油价,缓解产油国自身的压力。

此前数十年对市场的影响为OPEC带来信誉上的背书,只要该组织的产量份额仍然存在,其地位就不会被竞争对手撼动,包括拥有先进页岩油开采技术的美国。“‘OPEC走向末路’的说法至少在短期内是不成立的,除非新能源能够完全替代传统石油,而这还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目前世界原油供应是OPEC、北美及其他产油国三分天下的格局。OPEC仍旧占据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享有很高的话语权,但影响力不如以前那么大了。

OPEC成员国已陷入两难处境:降低石油价格一方面可以扩大市场份额,但这样做将使社会稳定和财政的持续性面临挑战。未来OPEC需要在保市场份额和保原油价格之间进行取舍,而能否做好取舍对其前途至关重要。


新星崛起

  美国页岩油或许将成为本次限产协议达成的最大赢家。分析认为,随着油价回升,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很可能再次增产。

  关于美国页岩革命对传统产油国影响的讨论从未停息。得益于页岩油的开采,2014年美国已超过沙特阿拉伯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

  此轮低油价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美国页岩油生产商。2015年,沙特宣布其排挤高成本竞争对手的战略正取得成功。价格的下滑使投资者对页岩油避之不及,美国页岩油气行业产量以及投融资活跃度均有下降。有数据显示,从2014年10月到2016年5月,在美国作业的石油钻井的数量下降了80%。

  然而,沙特过早地表达了乐观,美国页岩油业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比此前预想要强得多。勘探和开采技术革新使美国页岩油的成本下降了40%。据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估计,美国页岩油的损益平衡点已从2014年的每桶79美元降至当前的53美元。

  “我了解到的目前主流美国页岩油的成本应该是36-48美元/桶左右,有一些页岩油企业成本甚至不到30美元,最低的仅有22美元/桶左右,这也是低油价寒冬之下,美国页岩油行业能够顽强前行的原因。美国大部分的页岩油,只有在布伦特原油低于30美元/桶时才会出现负现金流。当然,这些都出乎了沙特们的意料。”李彦告诉记者。

  美国页岩油只是经历了对长远发展有益的“瘦身”过程,它仍被视为增产潜力巨大的新星。

  限产协议的达成使国际油价得到提振。据报道,IEA称,与三个月前相比,包括安纳达科石油公司和切萨皮克公司在内的美国独立石油公司已经将2016年的资本支出预算增加了13%-20%。一些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同时预期2017年的资本支出将出现增加。

  “特朗普上台将助推页岩油气及传统能源行业发展,国务卿人选也会强化这方面的国际合作,未来美国廉价的页岩油气会进一步向亚洲出口。这不仅有助于亚洲国家油气资源来源的多元化,也有助于油气市场的价格稳定。”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崔成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受石油危机影响,美国于1975年出台《能源政策和节能法》,开启了长达40年对美国原油出口的限制。这一禁令于 2015年12月18日才解除,为美国石油涌入亚洲开辟了道路。有外媒称,英国石油公司将率先展开复杂的长途海运作业,把近300万桶美国原油运送给亚洲客户。



© Copyright 2009 东盟投资(新加坡)国际有限公司